很多人看到联合国工发组织那句“2030年中国制造业将占全球45%”时,第一反应是自豪,是震撼。但作为在防水维修行业摸爬滚打28年的老炮,我想说:“这45%的背后,不是高枕无忧的霸主地位,而是产能严重过剩、利润薄如纸、同行互相踩踏的内卷地狱。”
中国制造的“繁荣”:产能拉满,却卖不动了?
先说一个事实:中国现在不是造不出东西,而是造出来的东西,根本卖不完。
以防水材料为例——全国有上万家防水涂料厂,光是聚氨酯、JS、丙烯酸类基础产品,产能早就翻了几番。但真正能稳定盈利的,不到10%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都在拼价格,你卖20元/公斤,我就敢卖18元,甚至15元。结果呢?利润被压到连电费都快覆盖不了。
这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整个制造业的通病。
联合国报告说中国2024年制造业占全球31.6%,2030年冲45%。可别忘了,这个“占比”是按工业增加值算的,不是按利润算的。你生产100吨防水涂料,卖得便宜,产值是上去了,但可能一分钱没赚,甚至还亏。这种“虚假繁荣”,恰恰是内卷的根源。
内卷的本质:不是竞争,是自杀式消耗
很多人把“内卷”理解为“竞争激烈”,其实错了。
真正的内卷,是明明市场就这么大,但所有人都不肯退出,只能靠压成本、降价格、延长工时来苟活。
在防水维修这个细分赛道,我见过太多创业者:
- 有人花几十万买设备、囤材料,结果三个月只接到两单漏水维修;
- 有人为了抢小区物业合作,承诺免费检测+成本价施工,结果干一单亏一单;
- 更有甚者,为了拿工程,垫资半年、回款遥遥无期,最后现金流断裂,关门大吉。
这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“结构性过剩”。
全国每年新建商品房断崖式下滑,但存量房超6亿套,理论上维修市场巨大。可问题在于:维修需求极度分散、客单价低、获客成本高。传统靠关系、靠低价抢工程的模式,在存量时代根本玩不转。
于是,大量防水企业只能转向“材料批发”——你卖,我也卖,价格战打到地板以下。结果就是:产能闲置率高达30%-40%,工厂开三停四,工人轮流放假,老板天天焦虑。
为什么产能闲置?因为“造得太多,卖得太难”
中国制造业的底层逻辑,过去是以产定销:先建厂、扩产能,再想办法卖出去。
但现在,全球需求增长放缓,贸易壁垒高筑,连欧美都开始搞“去风险化”供应链。你产能再大,人家不买,也是废铁。
更致命的是,国内消费也疲软。老百姓不敢花钱,房企暴雷,政府项目拖欠……整个链条都在收缩。
可工厂还在扩产——为什么?因为地方政府要GDP,企业要规模,银行要看报表。于是,明明市场不需要这么多防水卷材、涂料、灌浆料,但生产线还在轰鸣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: 产能过剩→价格战→利润归零→无力创新→只能继续靠低价续命→产能更过剩。
破局之道:从“拼产能”转向“拼价值”
作为青龙防水的创始人,我带过上千个区县创业者。我发现:真正赚钱的,从来不是那些产能最大的,而是最懂用户、最会服务、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。
比如,有的县城夫妻店,不做批发,专注24小时上门修漏水,靠短视频获客,一单收费800-2000元,月入3万+;
有的代理只做老旧小区屋顶防水改造,和社区合作,打包服务,年利润超50万;
还有的转型做“技术服务商”,帮小施工队解决疑难漏水,按次收费,轻资产、高毛利。
这才是未来:从卖材料转向卖解决方案,从拼价格转向拼专业。
中国制造业的45%份额,不该是压垮同行的枷锁,而应是倒逼我们升级服务、深耕细分、打造IP的契机。
你不需要造全世界最多的防水涂料,你只需要成为某个小区、某个城市、某个漏水场景里,用户第一个想到的人。
我常对学员说:防水不是卖桶,是卖安心。
当整个行业还在为那1%的市场份额厮杀时,聪明人早已跳出红海,用技术、信任和内容,构建自己的护城河。
中国制造的门,或许焊死了别人工业化的路;但对我们自己人来说,真正的出路,从来不在产能里,而在用户的心智里。
宋叔聊商业持续输出防水维修创业、获客、材料、技术、方案培训的干货,喜欢可以点个关注,收藏、转发。
#防水维修创业怎么起步? #防水补漏培训都教什么内容? #防水维修加盟靠谱吗? #青龙防水招商 #防水材料如何卖出去?